全校师生:
在近期工作中,我们了解到一种披着“学术合作”外衣的新型骗局,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较大财务损失,还涉嫌学术不端问题。在此,特将此类骗局的行骗手法和典型经过介绍如下,希望引起大家的警觉,并注意防范。
一、骗子的目标人群
有学术论文或项目需求的老师、学生或其他人员。
二、通常的接触渠道
学术会议上认识,或通过朋友介绍,或收到相关邮件、电话。
三、骗子营造人设
1. 骗子自称对相关领域论文发表有丰富的经验,对很多期刊的投稿习惯和语言风格偏好非常熟悉,可以帮忙对论文进行润色和语言把关,提高论文被接收成功率。
2. 骗子自称是相关领域实验室工作人员,提出老师可以将基础数据提供给他,由他代为设计实验进行数据分析,然后向老师提供发表论文所需要的实验数据和分析图表。
3. 骗子自称在相关领域人脉广泛,可以介绍与专家团队合作,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并申请学术项目。
四、骗局展开方式
1. 骗局的开始,骗子一般以“学术合作”的名义收取少量费用,且不签订合作协议,通过掌握当事人的个人信息、职业信息等,为后期骗局的深入准备条件。
2. 骗子不经过当事人,直接将署名为当事人的论文投稿到某期刊,论文被录用后联系当事人收取版面费和服务费(作者联系邮箱一般为伪造,当事人无法了解发表情况和联系杂志社)。若当事人拒绝,就以到学校举报作为威胁。
3. 骗子代写代投的论文往往是问题论文,其中的实验数据和分析图表多为伪造,且可能一稿多投或一图多用,投稿过程也可能存在伪造同行评议的行为。论文发表后不久就会暴露问题,如编辑部提出质疑、遭到读者举报、因“论文工厂”败露相关论文被批量撤稿等。
4. 当事人面临可能的学术调查时,往往已经身陷被动,骗子会提出如果想要论文图表的实验记录和原始数据等材料,需要继续支付大额费用,然后声称留存数据存在问题或不完整需补充实验,进而反复索要费用。
5. 整个过程中的财务往来一般为现金交易或微信转账。
五、相关提示
买卖论文和由他人代写代投论文是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,不仅违反学术道德,还会受到相应处理。请他人为论文“润色”存在很大风险,论文可能会被挪作他用。在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中署名应该非常谨慎,被他人“挂名”绝不是好事和幸事,而是会伴随一生的“定时炸弹”。希望全体师生守住学术道德底线,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,不存侥幸,不走捷径,求真务实,远离学术不端,共创优良学风。
学术委员会办公室
2022年3月21日